10月20日上午,作為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的主論壇之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合作承辦的“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奮力開創新型工業化新局面”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國家相關部委、地方工信主管部門、產融合作試點城市、金融機構、產業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和媒體機構的各位代表就深化產融合作、助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展開深入交流。論壇期間還舉行了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突破萬億元等一系列成果發布和項目簽約等活動。
——產融合作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堅實支撐和保障
制造業是我國的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當前我國產融合作日益密切。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在致辭中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政策協同、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優化完善服務生態、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強化創新適配、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表示,北京科技資源豐富,產業新興動能持續壯大,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3年來共有251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和12.9%。同時,北京市聚焦科創、文化、民營、中小微及外向型企業,持續豐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常態化金融實踐,2023年設立的8只政府投資基金整體規模達到1000億元,從逆周期調節、跨周期調節、跨行業調節、跨越基金管理周期、支持投貸聯動等角度,持續創新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探索。
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表示,制造業升級改造“補鏈”“強鏈”“延鏈”和搶占全球產業競爭制高點等都需要大量的長期資金投入,新型工業化對金融供給提出更高要求。人民銀行與有關部門協作設立5000億元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引導銀行機構加大對制造業重點產業鏈核心企業、關鍵技術和產業攻關項目的支持力度。
——建立制造業和金融體系良性互動格局
與會嘉賓就深化產融合作、金融賦能制造業數字化、助力企業出海等視角分享了推進產融合作的思考與經驗。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要穩住制造業占國民經濟的合理比重,建立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和金融體系良性互動的增長機制和格局,實現實體經濟和金融體系互通、共生共融,優化信貸結構,讓更多的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流向制造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雷文表示,經過不斷探索實踐,產融合作的“四梁八柱”已經建立,建議加強信息共享機制,抓緊出臺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相關政策文件,構建全產業鏈條攻關的金融服務體系。下一步將持續深化產融合作,充分發揮產融合作平臺作用,加強產融合作試點城市建設,深入實施“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產融合作力量。
中國工商銀行副行長張守川表示,近年來工商銀行著力加大金融供給,持續拉動制造業投資,9月末工商銀行投向工業領域貸款余額超過6萬億元,其中,制造業貸款達4.4萬億元。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副行長、上海科創銀行董事長康杰認為,新型工業化在制造業領域催生了大量科技創新企業主體,以及龐大的客戶基礎、市場規模和迅速增長的價值體量必將成為支撐銀行資產結構轉型、主動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重要動力。施耐德電氣大中國區資金總監金京誼表示,將繼續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動數字化轉型。小鵬汽車副總裁吳佳銘建議,金融機構適當放寬對新能源車企的授信條件,加大中長期貸款投放力度。卡奧斯董事長兼總經理陳錄城表示,國家產融合作平臺的建設恰逢其時,企業可利用平臺廣泛聚集資源,提升數字化能力。
論壇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北交所、全國股轉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強化培育服務機制、深化產融對接機制、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共同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助力北交所、新三板實現高質量發展。此次論壇期間還舉行了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突破萬億元成果、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倡議、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硬科技能力培育規范、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硬科技屬性評價規范等系列成果發布活動。引導金融資源流向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12家金融機構和12家重點企業就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重大項目進行簽約。
免責聲明:tiegu發布的原創及轉載內容,僅供客戶參考,不作為決策建議。原創內容版權僅歸tiegu所有,轉載需取得tiegu書面授權,且tiegu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原創內容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轉載內容來源于網絡,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方便學習交流,并不代表tiegu贊同其觀點及對其真實性、完整性負責。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敬請告之,核實后,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申請授權及投訴,請聯系tiegu(400-8533-369)處理。